1、生态修复是一种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能力,结合人工干预的方法,以促使受损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到健康状态,或者引导其向更加有益的循环方向发展。 该过程不仅关注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还着重于减少环境污染,以及提升景观视觉和美学价值。
2、名词 n. 采用某种技术手段对退化或被破坏的水域生态环境系统进行恢复的过程。
3、生态恢复,是指停止人为干扰,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依靠生态本身的自动适应、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按生态系统自身规律演替,通过其休养生息的漫长过程,使生态系统向适应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状态演化,恢复原有生态的功能和演变规律,完全可以依靠大自然本身的推进过程。
4、生态恢复是指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它不只是指以稳定水土流失地域为目的的种树,或是种植多样的当地植物,而是试图重新创造、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过程。如把一个地区需要的基本植物和动物放到一起,提供基本的条件,再任其自然演化,最后实现恢复。
5、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人工措施,在群落和生态层次上恢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的原貌,以重现其原有的生态特征。
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生态环境分为五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见表1。规定EI≥75,生态环境质量方为优。归一化系数A计算方法: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HJ/T192-2006归一化系数=100/A 最大值。A 最大值指某指数归一化处理前的最大值。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其中的:生物丰度指数=Abio×(0.5×森林面积+0.3×水域面积+0.15×草地面积+0.05×其它面积)/区域面积式中: Abio, 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内容不同,生态质量指数主要包括生态格局、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胁迫等4个一级指标,涵盖生态结构、水土保持、生态宜居等11个二级指标和生态红线面积、城市绿地面积、水网密度等18个三级指标,是针对自然生态质量系统整体情况的“综合体检”。
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判定的依据有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等。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综合评价法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此法的具体应用是层次分析法(AHP 法)。
1、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减少和控制环境污染及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
2、名词 n. 采用某种技术手段对退化或被破坏的水域生态环境系统进行恢复的过程。
3、生态修复是一种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能力,结合人工干预的方法,以促使受损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到健康状态,或者引导其向更加有益的循环方向发展。 该过程不仅关注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还着重于减少环境污染,以及提升景观视觉和美学价值。
4、生态修复的概念如下:生态修复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